当前位置:

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

来源:安化黑茶官网 编辑:岳敬然 2018-09-15 10:54:04
时刻新闻
—分享—

13.jpg

茶园病害主要是茶芽枯病、茶炭疽病和茶饼病。

茶芽枯病:

    3月底或4月初开始发病,4月中旬至5月上、中旬常为发病盛期,5月下旬至6月上旬病情发展转慢,6月以后停止发展。

    此病属低温型病害,流行与否与温度关系密切。当平均气温上升至10℃以上,日最高气温超过15℃时,病害开始发生,但发展较慢;当平均气温达15—20℃,日最高气温达20—25℃,病害迅速蔓延。连续数日日最高气温达25℃,病害发展缓慢,并逐渐停止发展。

    主要为害幼嫩芽叶,为害部位初期出现褐色或黄褐色斑点,芽叶边缘逐渐焦枯,颜色变深,病斑沿叶缘扩大;后期受害芽叶扭曲、卷缩、质脆,叶缘破碎,严重时,整个嫩梢枯死。

    主要防治方法:

    1.减少菌源。芽枯病在罹病芽叶上越冬,因此,在重病园块,秋末或早春组织人力摘除病芽;春茶采摘期内,应鼓励采工在采摘鲜叶时,除去病芽,单采单放,带出茶园。

    2.加强茶园管理,搞好茶园卫生。

    3.化学防治。重病园块可在秋末和春茶萌发期各喷药1次,旨在进一步减少初侵染源。可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效果最好,其次是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—1500倍,或50%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—1000倍效果更好。

茶炭疽病:

   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正值茶芽萌发和旺盛生长季节;到5月底或6月上、中旬病叶大量出现中级病斑,此时即为第一个发病高峰。同果当年9月份多雨,还可形成第二个发病高峰。

    此病属高湿型病害,对温度要求也偏高。凡是早晨露水不易干的茶园,或阴雨连绵的季节,叶面水膜维持时间久,茶树持嫩性强,最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发展,因而该病在高山区发生重。施肥不当,特别是偏施氮肥或不施钾肥的茶树容易感病,而综合施肥特别是施钾肥的茶树,由于其叶片组织结构厚而硬,不易感病。

    主要发生在当年生的成叶上。一般从叶片的边缘或叶尖开始,初期为浅绿色病斑,水渍状,然后逐渐转黄褐色,最后变为灰白色,病健分界明显。成形的病斑以叶片中脉为界,后期在病斑正面散生许多细小的黑色粒点,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。发病严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。

    主要防治方法:

    1.农业防治。加强茶园培管,提高茶树抗病力。中耕除草,改善土壤墒情。秋茶结束后,进行一次深耕,结合中耕将病叶埋入土壤。茶园中残留的病叶是初侵染源。对发病中心用竹筢子、锄头或直接用手拍打病树冠,使大部分病叶受振后脱落,埋入土中。有条件的茶区,结合秋耕增施有机肥,尽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,适当增施钾肥,可抑制发病。

    2.化学防治。于深秋或初春喷一次0.6%—0.7%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,以减少越冬菌源。早春开园前半个月还可喷一次药。对发病较重 的茶园,可选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—70g(安全间隔期10天)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g(安全间隔期14天)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75—100g(安全间隔期10天)进行喷雾防治。采摘期内不要用药。

茶饼病:

    多在5—7月和9—10月大量发病。

    此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,病菌喜低温、高湿、多雾、少光的环境,尤以高湿少光为最重要;对高温、干燥、强烈的光照极为敏感。因此,该病多分布于高山茶区。一般茶园管理粗放,杂草丛生,施肥不当,采摘修剪及遮阳措施不合理的茶园,发病较重。此外,密植茶园比条植茶园发病重。

    主要为害嫩叶、嫩茎、新梢、花蕾、果实和叶柄。嫩叶染病初期呈现淡黄至红棕色半透明小斑点,后扩展成直径0.3一1.25cm圆形斑,病斑正面凹陷,浅黄褐色至暗红色,背面凸起,呈馒头状疱斑,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或灰色粉末状物,后期粉末消失,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,四周边缘具一灰白色圈,似饼状,故称茶饼病。发病重时一叶上有几个或几十个明显的病斑,后干枯或形成溃疡。叶片中脉染病病叶多扭曲或畸形,茶叶歪曲、对折或呈不规则卷拢。叶柄、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,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。该病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。

    主要防治方法:

    1.进行检疫。从病区调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疫,发现病苗马上处理,防止该病传播、扩展。

    2.合理施肥。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,采用配方施肥技术,增施磷钾肥,增强树势。

    3.加强茶园管理。及时分批采茶,适时修剪或台刈,使新梢抽发期避开发病盛期,降低染病几率。另外,及时除草也可减轻发病。

    4.加强预测预报。做好病情监测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。此病流行期间,若连续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时数<3小时,或5天日降雨量在2.5—5mm以上时,应马上喷洒20%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5%十三吗啉乳油3500倍液、20%萎锈灵乳油1000倍液、9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。三唑酮有效期长,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。其它杀菌剂隔7—10天1次,连续防治2—3次。非采茶期和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2%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0.3%的96%硫酸铜液或0.6%一0.7%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进行预防。

茶园的虫害主要就是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。

茶尺蠖:

    4月上、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发生,为害春茶;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,第三代幼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,均为害夏茶。以后大体每月发生一代,直至最后一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。

    高山茶园一般发生不多,而山坞、四周环山的地区和避风向阳、阳光充足的茶园常受害较重。茶树生长好、留叶多、较郁闭的茶园往往发生较多。4月以后,凡阴雨连绵,或多雾多露、温度高,有利于成虫羽化和卵的孵化,虫口会逐代迅速上升。

    低龄幼虫喜停栖于叶片边缘,咬食叶片边缘呈网状半透明膜斑,高龄幼虫常自叶缘咬食叶片呈光滑的“C”形缺刻,甚至蚕食整张叶片。严重时造成枝梗光秃,状如火烧,有时无茶可采,造成树势衰弱,耐寒力差,冬季易受冻害,二三年后才能恢复原有产量。

    主要防治方法:

    1.灭蛹。在越冬期之前,结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,清除树冠下表土中虫蛹,深埋施肥沟底。若结合培土,在茶丛根颈四周培土10厘米,并加以镇压,效果更好。

    2.灯光诱杀。在成虫盛发期,设置黑光灯或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。

    3.生物防治。对第1、2及5或6代可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(NPV)悬浮液,一般浓度为1.5×1010PIB/ml,使用时期掌握在1、2龄幼虫期。

    4.化学防治。茶尺蠖防治的重点是第4代,其次是第3、5代,第1、2代提倡挑治。应严格按防治指标实施,以第1、2龄幼虫盛期施药最好。施药方法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。要注意轮换用药,并注意保护天敌,寄生蜂寄生率高时,不宜也不必施药。药剂可选用2.5%溴氰菊酯(每亩用量20-25ml);0.6%苦参碱水剂(每亩用量60-75ml,稀释倍数1000倍)。

茶小绿叶蝉:

    4月上、中旬第一代若虫盛发,此后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生一代,直至11月停止繁殖。1年中呈现明显的两个高峰,其中第1峰自5月下旬起至7月中、下旬,以6月份虫量最为集中,主要为害第2轮茶(夏茶);第2峰出现在8月中、下旬至11月上旬,以9—10月间虫量较多,主要为害第4轮茶(秋茶)。第1峰虫量一般高于第2峰,为全年的主害峰,但高峰持续期则以第2峰较长。

    气温、降雨量、雨日数是影响其虫口消长的主要气候因子。越冬成虫存活率随冬季气温的升高而上升,繁殖力随冬季气温的降低而减弱。夏季当出现连续平均气温在29℃以上时,虫量急剧下降。雨日多,时晴时雨,有利于其繁殖。背风向阳的茶园,越冬虫口存活较多,春季发生较早。芽叶稠密,长势郁闭,留叶较多,杂草丛生,间作豆类,均有利于发生。

    1级为害状——芽叶呈湿润状斑,晴天午间暂时出现萎凋;2级为害状——叶脉、叶缘变暗红;3级为害状——叶脉、叶缘红色转深,向叶片中部扩展,叶尖、叶缘逐渐卷曲,芽叶生长停滞;4级为害状——焦状向全叶扩张,直至全叶枯焦,以致脱落,状如火烧。

    主要防治方法:

    1.加强茶园管理,及时清除杂草。清除茶园及其附近的杂草,减少越冬和当年的虫口。

    2.采摘灭虫。及时分批采茶,随芽梢带走大量虫卵,并恶化其营养条件和产卵场所。在采摘中,不留叶和少留叶的灭虫效果更好,即芽梢嫩茎应连叶采下。

    3.化学防治。选用10%吡虫啉(225—300g/hm2)、30%唑虫酰胺(225—300g/hm2)2.5%联苯菊酯(天王星,375ml/hm2),98%巴丹(375g/hm2)和90%万灵(150g/hm2)。

来源:安化黑茶官网

编辑:岳敬然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安化黑茶频道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