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化云水深处,有唐家观,资江流域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商业街。
它是一个商埠。
安化所在的梅山地域自古被中原王朝视作蛮荒大地。这其实是一种对文明进程差异的误读。地缘政治上的长期对立,妨碍了贸易的正常化,无论是贸易的频次和广泛度都大受影响。
这种影响到北宋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开梅山后开始减弱。日渐频繁的贸易让安化的山水更加秀丽。
作为水路与陆路交通重要节点的唐家观,也因此从烟云缭绕的山间村落,迅速成为万里茶道上辉煌的商埠码头。
这个依山傍水的商埠,不止是物资的集散地,更是各种思想和文化碰撞、融合之所。
茶叶,让双方从战争走向了和解
全民爱茶的宋朝,是中国传统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。中原王朝对梅山的征讨最终变成了谈判,值得庆幸的是,双方在经历了漫长的冲突和对抗之后,最终选择了和解,让两种文明有了直接对话的机会。
这样的妥协与公元1047年宋王朝和西夏签订的“和平协议”有关,按照协议,宋王朝要每年向西夏免费供应数万斤茶叶。与“梅山蛮”妥协,开发梅山茶叶资源,便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。
南宋《撵茶图》。
无论在什么年代,商业资本的嗅觉都是最敏感的。
梅山缺盐铁,王朝缺茶叶,在安化真正设县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不久,商品贸易便变得频繁而广泛。
首先被看中的自然是安化的茶叶,安化是得天独厚的茶叶地理产区,茶树多到“山崖水畔,不种自生”的状态。宋哲宗三年(1089年)资江边便设立了茶叶交易市场。唐家观的商业格局雏形初显。
中茶新化红茶厂机房(资料图)
武力征服不了的,商业却可以将其改变乃至同化。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就是这样奇妙。
虽然北宋朝廷的思路是“使为士民,口授其田”,让安化成为稳定的农耕社会,但安化的地理状况让这种想法难以实现,它融入中原文明最顺畅的模式依然是贸易。
于是沿着资江,商埠纷纷设立,深山里的茶叶、木材、棕片、桐油开始大规模向外输出。安化的经济开始活跃了起来。
曾经商会云集的唐家观,今天仍有关于它们的故事。一块被当做铺路石的碑,证明着当年邵阳商帮的存在。
我们在唐家观遇到了地方文史专家曾鸿钧。
他带着我们把唐家观的老街走了一遍。唐家观并不大,是群山与资江之间一块狭长的地带。但它却是一个联通水路与陆路古道交通的中转站。
老街长约五百米,处于资江的黄金水道旁,槎、株、渭三溪流入资江的汇合处,成为物资集散地。清乾嘉咸年间,江、浙、赣、甘、陕、晋、鄂、粤等省的茶商、木商、药材商在此设堆栈,上下大宗商品,六七个码头无有停歇之时。
近邑新化邵阳的手工艺者也纷纷迁入,入行营生。安化丰富的棕、桐、竹、木、茶,以及木炭、药材等农副特产,由资江运往长江南北。外埠的大米、布匹、食盐和其他日用品,也由资江运进来,在沿岸各处上岸,再销往近邑。
曾鸿钧向我们描绘了当年唐家观的盛况。唐家观茶商在益阳、岳阳、长沙、汉口、上海有五大转运站和31大茶行,是全国罕见的茶马古道、万里茶道、盐茶古道“三合一”的商业重镇。
唐家观老街上,临街的一些门面还挂着当年的招牌,曾喜庆钱庄、陈永兴米号、戴仁齐客栈、谌济民国药号、廖荣华木炭行……似乎刚刚还在营业。夕照里,当年唐家观商业的繁荣景象并未走远。
贸易,带来“外来”文化和生活方式
我们可以把商埠视为一个“商业文明综合体”。商业是开放的,商埠也是没有围墙的开放体系。
商业资本进入安化,带来的是文化的融合。他们在安化修建的不仅仅是商铺和加工作坊一类的商业设施,与中原的文化相关的文化建筑也随之而来。祠堂、寺院、庵堂、会馆、学校、亭台楼阁等建筑遍地林立。在唐家观,我们看到了几乎所有这些类型的遗存。
建筑是文化的载体。唐家观是文明的熔炉。史学家吕思勉说“文化就是生活方式”。商埠的活跃让来自中原、来自江浙等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此蔓延生长。传统中国的宗族文化、文教文化、商业文化逐渐成为安化的文化主体。
原始荒蛮的野性一旦与文明的基因杂糅,便生出一种超常规的力量。当文明染上了野性,当野性融合了文明,于是它既有文明的基本观念,又有突破传统形式束缚的勇气和能力。湖湘文化中的坚韧与粗犷,多来源于这片繁茂到令人惊叹的山林。
千年之后,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最初呼啸山林的纯粹原始文明,这里的城市风貌和中国每一个地方几乎同步。唯有山水更美。
唐家观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,现存古建筑群形成于清至民国时期,良好地保留着民居、商铺、会馆、学校、码头等古建筑。
聊了很久,曾鸿钧忽然说要带我们去看看他的“宝库”。宝库其实就是他办公室旁边的一间屋子。推开屋门,眼前的场景的确让我们感到惊喜:满满一屋子的碑刻。
其中茶叶章程、禁赌公约、商务公规、码头章程等石碑石刻三十余块,如道光四年(1824年)《茶叶奉上示禁》碑、道光十一年(1831年)《通乡公议规程》碑、道光十七年(1837年)《茶务章程》碑、咸丰元年(1851年)《永禁假茶》碑、民国八年(1919年)《茶叶章程十则》碑、民国元年(1912年)《永禁赌博》碑等。
对于地方史志而言,这些碑刻价值极高。把它们所表达的信息连接起来,就是一部唐家观的茶叶贸易史。
贸易带来的是人口的流动。
据说,唐家观人口有五百多人,姓氏就有六十多种,远远超出正常人群的姓氏丰富度。这正是商业贸易带来的各地人群混杂的现象。这些来自各地的商人,也带来了极具地域性的文化。宝库里有一块康熙五十四年的《万寿宫碑志》,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。
万寿宫作为江西商帮的供奉之所和交流中心,曾普遍存在于各个水路商埠。万寿宫供奉的是许真君,江西商帮带着自己的信仰走遍大江南北。
唐家观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,现存古建筑群形成于清至民国时期,良好地保留着民居、商铺、会馆、学校、码头等古建筑。
传统中国的商业,带着强烈的文化色彩。毕竟,文化才是受到社会最为尊重的群体属性。
在唐家观的文物收藏中,曾鸿钧最为看中的是一个小石屋。这个看起来有点像经幢的物件上刻着四个大字:神之格思。出自于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神之格思,不可度思,矧可射思!它属于唐家观以贩盐为业的鄢氏始祖。今天我们还能在唐家观后的山坡上看到贩盐的“五尺道”。
以前梅山地区严重缺盐,依赖从甘肃、青海的汉唐盐茶古道运来的“石盐”“湖盐”。贩盐利润很高,唐家观鄢氏先祖修建了这样一个“石屋”,门上刻有一联:“生财有大道,则拳拳服膺,仁是也,义是也,富哉言乎,至足矣;君子无所争,故源源而来,孰与之,天与之,神之格思,如此夫。”
传统商业家族对于文化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。
唐家观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,现存古建筑群形成于清至民国时期,良好地保留着民居、商铺、会馆、学校、码头等古建筑。
唐家观老街上的古建筑,有着明显的多元文化属性。
有陶英学校,有当地望族的吉氏宗祠、廖氏宗祠,有外地客商的湘乡公馆、邵阳公馆,有佛教的回龙寺、九乡庵堂,还有基督教会、福音堂。
多样性的文化混杂,让安化成为了一个虽远在深山却并不封闭的空间。
商业精神,从古代流传到今天
唐家观人,多是商人后代。在传统中国的大多数时间里,经商是一个要忍受各种漂泊之苦、江湖之险的事情。他们因此拥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。
唐家观虽小,却出了许多名人。有前清江西、陕西两任知县,后为陶澍总督府西宾(老师)的吉先靓;有早期加入同盟会,留学日本的民国著名教育家吉光勋,有中共早期地下党员、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廖如愿;有著名电力专家吉辅、音乐家李亚南、留美学者曾香山等,他们多没有延续祖上的商业传统,却保留了商业拓荒的顽强精神,并以此投身社会。
今天的唐家观古街,久远的记忆与眼前的生活交融一体。
勤奋开拓是唐家观人骨子里的基因。今天走在唐家观的老街上,依然可以看到人们在不停地忙碌着。小广场上有人在晾晒豆腐。金黄色的豆腐成排摆设,颇为壮观。大家都喊晒豆腐的姑娘叫“六姑娘”。有人说她是“网红”,她便显露出很不好意思的神情。
这种传统的制作豆腐的工艺让我们很感兴趣。豆腐坊的老板娘叫陈新军。她看起来阳光开朗。老街上并没有足够的人来买豆腐,大多数的豆腐都是通过“六姑娘”在网上售卖。“六姑娘”今年三十出头,在抖音做主播。她在古街上开了直播室,向人们推广安化黑茶、腊肉,以及各种山货。
作为一名大学毕业后返乡的有为青年,“六姑娘”从2020年就开始了直播带货。她在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。比起很多主播,她有专业上的优势。抖音上的唐家观古镇话题,浏览量已超百万。
比起带货,她更在意人们对唐家观的关注,每次直播,她总会先介绍唐家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。历史上的唐家观,因商业贸易与世界同步,今天,互联网则重新建立了这种连接。
唐家观的网红豆腐干。
水运时代曾铸就了唐家观的“黄金时代”,然而在今天,它确切无疑地结束了。真正保留下来的,除了古建筑之外,更多的是开放、包容、平等的商业精神。
商业精神深入唐家观人的骨髓,这正是一个小地方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。
来源:湖湘地理
作者:常立军 欧小白
编辑:岳敬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