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1939年——2019年,80年间,一批又一批的茶人在白沙溪付出光阴,耕耘,并收获。红网、时刻新闻此次报道的7位白沙溪茶人,或兢兢业业于一线车间,或传承创新在制茶工艺,或挽狂澜于既倒,让白沙溪革故鼎新。他们在不同的年代里闪光,湖南白沙溪茶厂的辉煌,也离不开所有勤劳并锐意进取的白沙溪人。
年逾古稀的肖红保老人。
红网时刻实习记者 王新凤 记者 刘慧婷 通讯员 黄龙兵 益阳报道
1983年,白沙溪恢复天尖、贡尖、生尖的“三尖”叫法。这一年,34岁的肖红保来到白沙溪茶厂,在供销科负责边销茶的销售工作。
每年边销茶订单一下,边茶销售人员就要提上行李,坐火车跋山涉水把边销砖茶运往各区域,亲自送货到交通相对便利的经销商手中。由于喝边销茶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、条件艰苦的深山峡谷地带,常常要靠人背马驮,有的甚至步行几天才能将茶叶运到目的地。
多次往返于偏远边销茶区的肖红保对当地的茶叶市场、消费结构以及农牧民的饮茶习惯可以说了如指掌。
提到早年送边销茶的日子,肖红保深吸一口气说:“二十多年前我们要把茶叶拉到经销商手里,车子通不了的地方就和经销商步行进入,每一条路都艰险万分。记得有一次到我们到甘肃天祝,因为天祝县地势十分陡峭,火车上不去,必须要用两个车头带,下面还要人推,那种艰辛你们难以想象,因此,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耗在路上。”
“常年在西北地区跑销售,途中有太多太多难以忘怀的故事。”内蒙古的呼和浩特、包头、集宁;陕西的长安、泾阳、宝鸡、渭南;甘肃的兰州、武威、张掖、天祝、酒泉;新疆的乌鲁木齐、伊犁、木垒、巴里坤等这些肖红保再熟悉不过的边销茶传统销区,如今回忆起来,变得既熟悉又陌生。
“那时候我和如今公司的副总王双如是一对好搭档,在西北跑销售时的所见所闻,带给我们很多感动、欣慰、坚定和深深的反思。”肖红保的思绪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。
那时候搞销售,摆在销售人员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交通不发达,安化本来就是山区,火车票也十分紧张。每年正月十五过后就要动身前往销区,春运期间人特别多,火车一坐就是三天以上,一出去就要在销区至少待一个月,肖红保和王双如跑过大大小小许多县城。
“某一年的农历三月初六,在山西永济,王双如生日,我们找了一家小餐馆为他庆生,吃饭的时候加了两个菜,酒正喝得正酣时,馆子里来了个打流的,径直走到我们桌前,那架势就是要跟我们一起吃,还一个劲地让我们随便加菜,他来买单,我们一看情况不对,就偷偷溜走了。”
肖红保停顿了一下,抿了一口茶后,继续讲述他们的西北奇幻之旅。
“在西宁的时候,我们要坐班车到张掖,路途很远,公路路况也十分不好,情况非常危险,随时会小命不保。我们坐在车上,一颗心都是提着的,车子每抖一下,心就跟着颤动一次,真是太不容易了!”那时候通讯也不方便,压力最大的就是销售人员。
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,市场逐渐全面放开,边销茶的生产销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虽然国家支持边销茶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没有变,但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给边销茶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肖红保说,最困难的时候,白沙溪整个厂一年还不到3万担,因此,许多人纷纷外出另谋出路。“那时候外界有传言称我们厂里的职工生活困难到需要捡烂菜叶子吃,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,尽管生活困难,但我们的职工还是有一些积蓄的。”
“厂里不散,我们就在!”,肖红保说,留下来的这批职工十分团结,大家都希望恢复白沙溪从前的荣光。“那么多年的坚守,让白沙溪茶厂有深深的使命感,有企业责任,有社会责任,有历史责任,无论边销茶市场有多少,我们都必须把边销砖做好。”肖红保淡淡的语气中透露着不容反驳的坚定。
在边销茶市场饱和、无序竞争激烈的情况下,白沙溪茶厂率先实施市场转移,即将过剩产品退出边销茶市场,转调沿海及内陆部分大中城市,开辟新的内销市场。减轻了边销茶市场的压力,收到了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的效果。
千禧年的到来也为白沙溪茶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,尽管从2000年至2006年之间,白沙溪茶厂经历了漫长的阵痛期,但总归是在逐步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。
2004年,肖红保退休了。“那时候国家有个政策:军转干部可以提前5年退休,所以我就退休了。”2007年,白沙溪成功改制,从此步入了新征程。肖红保就在当时白沙溪茶厂成立的一个社区里当社区主任,安安心心养老。
总结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快乐,肖红保认为:“要坚持讲诚信,再一个就是不要怕吃苦。只要你想着不是为你个人而做的,是要为这个事业做的,是要为整个行业做的,不管什么人,不管能力大小,都算没有辜负自己这一生。”
的确,在人生这场惊心之旅中,肖红保的每一个步子都迈得稳稳当当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王新凤
编辑:邹君
本文为安化黑茶频道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